银行贷款变相高息?贷款5万消费者还款11万仍难赎征信记录,银行贷款5万容易批吗

步步生尘 2025-05-23 06:43 5064 阅读 勐海县
银行贷款变相高息?贷款5万消费者还款11万仍难赎征信记录,银行贷款5万容易批吗

近日,据厦门日报报道,海口市民肖先生因征信报告存在18次逾期记录被拒房贷,暴露贷款中介与银行合作链条中的风险。

2019年,肖先生因购车贷款被拒后,通过中介向某银行申请9.2万元贷款,但实际到账仅5.8万元,中介以“服务费”名义截留3.4万元。尽管肖先生最终累计还款11万元,但以实际到手本金计算,利息支出高达6万元,融资成本远超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该银行在海南并无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流程存在疑问,中介或利用信息差牟利。

此后,在2019至2022年还款期间,肖先生因疫情影响多次逾期,但最终结清欠款。然而今年5月,其申请房贷时才发现征信报告显示18次逾期记录。肖先生表示,银行从未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逾期,也未主动提供纾困政策支持,导致其错过征信修复窗口期。

对此,银行回应称,贷款协议已明确还款责任,银行无单独通知义务,借款人需自行提交材料申请修复,但结果无法保证。

逾期18次,银行是否有征信管理责任?

根据肖先生提供的征信报告,2019年至2022年间,其名下银行贷款账户累计出现18次逾期记录。但蹊跷之处在于,这笔实际到账仅5.8万元的贷款,肖先生最终还款总额却达11万余元,若扣除中介收取的3.4万元“服务费”,其实际支付利息已超本金60%。更值得玩味的是,银行客服以“还款日未还款即算逾期,无需电话通知”为由,将征信管理责任完全转嫁至借款人。

中介与银行合作,银行是否有提醒逾期义务?对此,该银行回应称,贷款协议已明确还款责任,银行无单独通知义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笔贷款通过第三方中介发放,而银行在海南并无实体网点。肖先生称不清楚是如何从银行拿到这笔贷款的,一般情况下当借款人因客观因素导致还款延迟时,会有人工服务及时介入,并做给出相关建议措施。

根据央行《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保障信息主体知情权,但银行在肖先生案例中,既未履行逾期提醒义务,也未主动适用疫情期间的征信权益保障政策。

海南无网点通过中介房贷这种跨区域展业模式暗藏风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金融借贷中贷款服务费用与贷款利息之和的标准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即不允许超过36%这个比例。若超过了这一界限,便将被认定为非法行为。

在肖先生的案例中,贷款本金为5.8万元,中介以“服务费”名义截留了3.4万元,实际到账仅5.8万元,而最终还款总额却高达11万余元。若将服务费计入贷款成本,其实际支付利息已超本金60%,远超法律规定的36%上限。尽管监管部门多次警示“警惕不法贷款中介”,但银行对合作机构的管理失序,直接导致消费者融资成本畸高。

虽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但金融机构同时负有适当性义务。在肖先生已偿还全部本息的情况下,银行仍将其逾期记录上传征信系统,且拒绝提供修复通道。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何去何从?

银行近年罚单频现,内控合规问题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掣肘。银行针对其涉及信贷资金流向监控失效、贷款“三查”制度形同虚设、违规办理房地产开发贷款等违规行为。

从违规类型看,银行问题集中于三大领域:一是信贷资金流向失控,如滚动发放无真实需求存单质押贷款、经营性抵押贷款资金被挪用;二是客户信息管理失范,包括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事先告知信息主体即报送不良记录;三是跨境金融业务漏洞,如内保外贷、跨境融资等业务存在流程缺陷。

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出,当前银行业正处于转型深水区,肖先生的案例为行业敲响警钟。在数字化风控手段日益成熟的今天,金融机构更应平衡业务拓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贯穿业务全生命周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 (99)

用户头像
评论者头像

迷茫的空间

2025-05-22 20:03

这篇文章内容非常有深度,分析得很透彻!期待更多这样的高质量内容。

评论者头像

神见

2025-05-23 01:43

文章提出的观点很新颖,对我有很大启发。不过关于第三部分的论述,我有不同的见解...

评论者头像

独步千军

2025-05-22 22:16

感谢您的见解!我认为不同的视角可以让讨论更加丰富。您能具体谈谈您的观点吗?